贵州文联网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详情

江山壮丽 人民豪迈:文艺这样增强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

中国文艺网 | 2024-08-16 12:32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2024年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从广袤乡村到繁华都市,从科学治理到开放民主,生活奔涌,文艺日新。艺美乡村振兴,江山如诗如画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文化新村,艺术乡建,串联乡村美美与共;人才厚植,培训滋养,助推城乡文化一体发展。

在“千万工程”的成功案例中,“艺术乡建”独树一帜,它以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独特方式,赋能乡村振兴,是场艺术与乡村共赢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副教授丛志强与葛家村村民,利用当地千亩桂花田等独特资源,一同设计出“人大椅”“彩馒头”“雪花酥”等特色产品,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庭院业态;中国美术学院毕业生郑秀珍入驻千鹤村,带领乡村梦想家运营团队,以景观设计理念,改造运营场馆,办起了艺术研学……

葛家村村中景观 新华社记者 崔引 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千万工程”注重乡村文化的发展与农民精神风貌的改善,在促进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发展重心从“物的新农村”转向“人的新农村”,推进农村农民的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协调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长效机制。艺术院校师生深入乡村大地,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当地文化特色主题,进行墙体绘画、园林设计、文艺支教……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艺术色彩,为当地孩子种下了创新创造的种子。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三年级学生程禹僮带领团队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镇石马村村口进行墙体绘画 图源:中国青年报

“驻村作家”随稻田飘香撰记采风,解答村民写作难题;“文艺村长”结对指导社区发展,打通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文艺村超”掀起群众文艺热潮,激活乡村文化资源……各地积极创建文艺村,命名文艺户,搭建乡村基层文化阵地,开展文艺志愿辅导培训活动,激发村民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广大村民成为“艺术家”。

文艺,是城乡融合的催化剂,是民族精神的镜像。文艺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赋能乡村振兴,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心灵与土地血脉相融,文艺与发展相辅相成,人们对文艺的共鸣与向往不仅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也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孕育了希望。文艺拥抱人民,时代可歌可颂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曾强调,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镜头凝聚深沉家国力量,影像见证伟大抗疫精神。

2020年2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带队的“中国摄影家协会赴湖北抗击疫情小分队”逆行武汉,连续奋战66天,为4.2万多名援鄂医务工作者拍摄肖像。镜头背后的精神力量和信仰内涵喷薄而出,为记录、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部分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队员肖像 图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力量——全国扶贫书法大展”通过“记言录史”“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贴合时代的白话文本、面向大众的审美风格,谱写“人民至上”“扶贫书赞”“九州同春”三大篇章,为脱贫攻坚助力,为民族进步铸魂。

越剧《山海情深》将传统越剧同少数民族歌舞结合,将时装与苗族服饰融合,直面脱贫路上的“空巢”现象,讲述上海设计师帮助贵州苗寨乡村发展竹编事业的故事,激发观众探讨“社会的稳定幸福指数,当以家庭的幸福圆满为基础”这一理念。电影《第二十条》唤醒“沉睡”条款,聚焦“正当防卫”这一热议法条,在情与理、人文关怀与刚性法条的平衡求索中,反映检察机关办案理念的更新与司法实践的进步,深刻诠释了“忠诚、为民、担当、公正、廉洁”的新时代检察精神;《我不是药神》通过笑中带泪的小人物故事直面社会问题,迅速引发观众广泛关注和热议,有力推动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措施的落实。

蝉鸣盛夏,浙江义乌的风吹到了法国巴黎,不少人发现奥运商店里售卖的吉祥物大都是“made in Yiwu”。

据巴黎奥组委统计,本届奥运会80%的吉祥物文创产品由中国制造,其中大部分来自浙江义乌。讲述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历程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曾发行至俄罗斯、韩国、蒙古、印尼、葡萄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义乌”一词一度成为外网搜索引擎的热门词汇。眼下,巴黎开赛,义乌爆单,乘着“奥运经济”的东风,众多中国制造产品亮相法国巴黎,折射出中国外贸的韧性与活力。

文艺,是深化改革的强化剂,是创新思维的摇篮。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文艺工作者需要不断突破传统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时代精神和人民风貌。当文艺工作者以江山壮丽为背景,以人民豪迈为灵魂,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创作出一系列反映时代变迁、讴歌人民英雄的文艺作品时,这些作品便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社会的各个角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聚焦国际舞台,文化相亲相融以书会友,以文载道,书香氤氲,文脉流长。

2024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赠予马克龙总统中国翻译的《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红与黑》《高老头》《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等经典书籍。与此同时,中法人文合作发展论坛、中法图书交流活动、“遇鉴中国”2024中华文化主题展等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重要项目“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于2024年4月至6月在故宫博物院举办,通过“龙与百合花的相遇”“紫禁城中的法国风景”“凡尔赛宫的中国时尚”三个展览单元,再现17、18世纪中法宫廷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

从率先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机制性战略对话,到互设文化中心、互办文化年……中法合作以远见和胆识引领时代,持续深化创新合作模式,成就了一段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交流互鉴的佳话。爱丽舍宫内,两国元首互赠奥运火炬。习近平主席向马克龙总统表达对巴黎奥运会的支持:“法国是一个体育强国,我衷心祝愿巴黎奥运会取得成功。中方将派出高水平代表团赴法参赛。”

中法文化旅游年携手巴黎奥运年,文化缘、经贸缘、体育缘彼此交融,中法友谊和合作步入了新高潮。欢迎宴会上,中国钢琴家郎朗弹奏的一曲《茉莉花》让中法文化又一次随美妙音符相亲相融。

音符流淌到8月的巴黎,奥运赛场每每响起国歌,激励人心。以技奇人,以舞为菁,技压群芳,舞动国风。在巴黎奥运会赛场上,从武术咏春、埃菲尔铁塔、再到用腿摆成甲骨文的“山”字,中国花游姑娘们展现艺术之美,首夺奥运金牌。

体操竞技场上国风习习,中国选手王子露身着四套国风体操服惊艳全场,融入中国元素,展现传统文化底蕴。

中国艺术体操队集体全能决赛上3带2球的全套项目《凤鸣凌霄》以汉唐国风为主题,运用彩带模拟造型,表现古筝、琵琶等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韵味。

场场创新,精美绝伦,中国运动员向世界展示中国现代美学的风采,参赛作品更是在“文明互鉴”中迈向“和而不同”的美学境界。文艺,是开放互通的润滑剂,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与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过文艺作品的展示与交流,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这种文化交流与传播不仅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能够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百年征程的文明记忆踏浪而来,幕幕洒在峥嵘岁月的神州大地,鼓舞全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征程奋楫扬帆。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往昔已展千重锦,明朝更进百尺竿。”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让

文艺之花在每一寸土地上绚丽绽放,让创新与创造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追求与信仰!

Baidu
map